歷史長河奔涌向前,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為挖掘巖源革命歷史底蘊、傳承紅色基因,解碼當?shù)?ldquo;星火燎原、革命熱土”紅色密碼。7月2日,巢湖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徽韻傳承.與愛同行實踐團來到被譽為“紅色巖源”的歙縣巖源村,這里不僅有著秀麗的自然風光,更承載著一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實踐團的成員們在歷史的回響中感悟初心使命,凝聚奮進力量。
巖源村位于歙縣上豐鄉(xiāng),地處山區(qū),村落依山勢而建,灑落各處。實踐團成員乘坐村民的順風車到達目的地,通過提前溝通預約,首先采訪了巖源村書記,村書記為我們詳細講解了巖源村的革命歷史與故事。經(jīng)過她的口述,我們了解到,劉奎帶領黃山游擊隊深入巖源,播下革命的火種。在那段艱苦的歲月中,村民們堅信只有跟著共產(chǎn)黨,才能過上好日子,毫不動搖的支持共產(chǎn)黨。村民說:“我父親經(jīng)常冒著生命危險給游擊隊送信。有一次,敵人在村口設卡盤查,父親把情報藏在鞋底,裝作去山上砍柴,硬是騙過了敵人,成功把情報送到游擊隊手中。村里的婦女們也沒閑著,給戰(zhàn)士們做鞋子、縫補衣服,把家里僅有的口糧省下來送給他們。”巖源村紅色革命根據(jù)地的建設,就是為了銘記歷史,緬懷英烈讓后人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深刻理解紅色精神的內(nèi)涵。
隨后,在村工作隊副隊長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參觀了革命歷史陳列館。在參觀過程中,村工作隊副隊長為我們詳細講解紅色故事。1941年皖南事變后,劉奎帶領13人奔赴巖源開啟游擊斗爭,隊伍逐步發(fā)展壯大為超8700人的環(huán)山游擊隊,生動詮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真理。巖源山高林密的地理環(huán)境,使其成為國民黨難以圍剿的天然根據(jù)地,且本地無熱戰(zhàn),成為游擊隊在外作戰(zhàn)后休整的“革命熱土”,孕育革命力量不斷發(fā)展壯大。在墻上掛著記錄游擊生活的12幅簡筆畫,其內(nèi)容涵蓋野豬、羊等動物及急行軍、挖草藥等場景,盡顯隊員艱苦與樂觀精神。開展“還債運動”,以誠信之舉鞏固軍民魚水情。黃山游擊隊因國民黨圍剿,輾轉多地,讓巖源成為革命老區(qū),見證革命火種轉移、扎根歷程。在革命征程中,亦涌現(xiàn)出眾多熠熠生輝的人物。如環(huán)山游擊隊隊長劉奎,歷經(jīng)九死一生,獲“打不死的劉奎”美譽。革命烈士以熱血與擔當,鑄就紅色精神豐碑。
最后,實踐團成員走訪村民,對村民們進行關于巖源村紅色革命基地的問卷調(diào)查,同時宣傳防詐騙、防溺水的知識。通過調(diào)查,我們了解到,村民們積極參與巖源村的紅色文化和鄉(xiāng)村振興活動,對巖源村未來的發(fā)展充滿信心。
此次巖源革命歷史與文物調(diào)研,讓紅色歲月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清晰浮現(xiàn)。巖源以獨特地理環(huán)境、英雄人物群像、豐富歷史實踐,成為紅色基因“活態(tài)傳承”的生動教材。從革命先輩的奮斗中,今人汲取到不怕吃苦、敢于斗爭的精神力量。未來,應持續(xù)挖掘巖源紅色底蘊,講好革命故事,讓紅色精神在傳承中熠熠生輝,激勵更多人續(xù)寫新時代奮斗篇章,將革命先輩的精神財富轉化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