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杖頭木偶戲,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文化底蘊深厚,卻也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zhàn)。為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探尋非遺傳承新路徑,2月24日,廣西師范大學多鏈興“偶”團隊走進“木偶戲之鄉(xiāng)”紫荊鎮(zhèn),開展深度調研。
團隊首站來到鎮(zhèn)文化館的木偶陳列室。老藝人陳師傅滿懷激情,詳細介紹著珍藏的木偶,講述著它們在舞臺上的角色故事,以及杖頭木偶戲的經典戲目。學生們不僅聽聞了陳師傅在傳承路上的趣事,也了解到木偶戲在當地幾十年的發(fā)展變遷。陳列的木偶栩栩如生,華美的服飾、精致的面容,無不彰顯著匠人的巧思與用心。
隨后,團隊觀看了一場在村中簡陋舞臺上演的精彩杖頭木偶戲。藝人們在幕后熟練操縱木偶,用白話唱著戲文,精彩的表演令人目不暇接。臺下觀眾雖不多,卻涵蓋老、中、青、幼各年齡層。演出結束后,學生們與藝人圍坐交流,了解到杖頭木偶戲正面臨傳承后繼無人、觀眾老齡化、道具老化、資金短缺等困境,同時也知曉了演出團借助抖音等自媒體平臺直播,探索“互聯網+非遺”新路徑的努力。
針對這些問題與探索,團隊與當地政府文化部門、演出團負責人、相關學者展開深入交流研討。提出充分利用新媒體擴大影響力,改編舊戲、創(chuàng)作新戲吸引新觀眾,推進非遺進校園培養(yǎng)青少年興趣,融合鄉(xiāng)村旅游,以文旅結合助力木偶戲發(fā)展等建議。
此次紫荊鎮(zhèn)之行,讓多鏈興“偶”團隊對桂平杖頭木偶戲的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深感非遺傳承責任之重。同學們表示,將以飽滿的熱情整理調研資料、撰寫報告,為木偶戲傳承發(fā)展提供支撐,并計劃通過更多形式,助力這一傳統藝術在新時代實現“活態(tài)傳承”,重煥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