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82年元月大學畢業(yè)分配到校任教,一直從事大學物理類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期間,從基礎課部到基礎科學系、生命科學學院、理學院,一路擔任基礎科學系系主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創(chuàng)新實驗學院院長、教務處長。單位名稱變了,兼職工作崗位換了,但從未離開過自己熱愛的講臺,每年至少承擔本科生大學物理課程(或實驗)兩個課頭的教學任務,一直沒有中斷,用扎扎實實的行動書寫“愛崗敬業(yè)、為人師表”的教師形象。36年的堅守,為我贏得了“陜西省教學名師”“寶鋼優(yōu)秀教師獎”等榮譽稱號,這是對我的教學工作的認可。
教學是頭等大事率先落實“兩個有機結合”理念
作為一名基礎課教師,教學對我來說是頭等大事。這是教師應具備的敬業(yè)精神和職業(yè)責任感。我認為只有教授、院長、處長站好講臺,把教學和學生裝在心中,學院、學校教學的中心地位才能凸顯出來;谶@樣的認識,每年200多學時的本科生課堂,我一講就是36年。
過去農林院校學生和專業(yè)課老師普遍認為物理學與其他專業(yè)的關聯(lián)度不高,每逢教學計劃調整,壓縮物理課程的學時甚至有些專業(yè)直接取消物理課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造成大學物理課程學時少,不受重視,逐漸邊緣化的囧局。
1990年,我在職攻讀我校土壤物理學科的碩、博士研究生,歷經(jīng)7年時間,系統(tǒng)地學習和了解農科專業(yè)實際,尋找與物理學科的結合點位,發(fā)現(xiàn)物理學與農林科技,特別是與現(xiàn)代生命科學的關聯(lián)度愈來愈高,以此為出發(fā)點對傳統(tǒng)物理學內容進行大膽的系統(tǒng)改革。
特別是2000年起,我擔任全國農林院校物理教學委員會主任委員(2000-2008)、教育部高等農林院;A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07-2012)、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13-2017)以來,在農林院校倡導改革農林院校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提出物理學內容要實現(xiàn)“兩個有機結合”的思想,即物理學教學內容要實現(xiàn)經(jīng)典物理內容與現(xiàn)代物理學內容的有機結合,以及實現(xiàn)物理學的理論技術與農林科技、生命科學的有機結合。
我率先將這一教學理念在我校進行試點和推廣。由于農科專業(yè)物理課程學時較少,過去基于理工科大學物理學的內容體系已經(jīng)無法保證,對物理學教學內容進行刪減、調整、拓展,必須重構適應農科專業(yè)特點的農科大學物理內容體系。經(jīng)過幾年的改革實踐,解決了農林院校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的三大矛盾:即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與基礎課程教學目標的矛盾;基礎課程計劃學時少與教學內容多的矛盾;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內容的矛盾。
這一改革成果也受到了學校領導、專業(yè)課老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我主持完成的“注重物理教改的‘兩個有機結合’,創(chuàng)建農林院校物理系列教程”項目獲2003年我校教學成果一等獎、陜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二等獎;主持完成的“農科大學物理教學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獲得了2011年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這也是對我們農科大學物理課程改革多年工作的肯定和鼓勵。
上課是首要任務每節(jié)課都是學生一生中的惟一
教書育人,育人是根本。在擔任院長、處長期間無論科研任務、行政事務多么繁忙,但給大學生上課仍然是我的首要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重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熱情耐心地幫助學生,讓學生打心眼里感受到教學過程的真誠,使學生愿意和我交心。把能力的培養(yǎng)滲透到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并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學會讀書、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問題、設計方案、撰寫論文。盡管物理課程在農業(yè)大學里處于基礎地位,基礎課老師也常被大家認為是“教書匠”的角色。但是我認為既然入了這一行,就要甘當“教書匠”,但一定要做一個用心的“教書匠”。
我始終認為,盡管教學對于教師而言是年復一年的“循環(huán)往復”,但對每位學生而言,每節(jié)課在他們一生中都是唯一的。必須認真對待每一節(jié)課,真誠對待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從課堂中獲益。生科創(chuàng)新141班李果這樣評價:“王老師能把枯燥難懂的物理學概念變得活靈活現(xiàn),讓我們能夠很容易地理解并運用。”創(chuàng)新學院142班閆璐表示,“大物論文是我寫過最清晰明白的、最滿意的課程論文。我想原因在于王老師對如何寫科研綜述進行了清晰明了的指導。他從如何查閱文獻、如何引用文獻、如何標注甚至連格式要求都講得非常細致。”
學生們喜歡我上課時精神飽滿的教學狀態(tài),喜歡我幽默風趣、嚴謹認真的教學方式,課外喜歡和我約談學習和生活,課程QQ群和課程微信朋友圈是我和學生交流的平臺。作為基礎課教師,能每年有10多名大學生讓我寫出國留學推薦信而欣慰。畢業(yè)多年的本科生們回母校能看望我這樣一位基礎課老師或在外地遇到時總還記得當年學習大學物理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是對我付出辛苦的最高褒獎。
做好傳幫帶讓教師由“演員”轉變?yōu)?ldquo;導演”
面對數(shù)量龐大的學生,基于《大學物理》課程的重要性,隨著自己年紀的增大,組建高水平的大學物理團隊成為我的心頭大事。我把承擔農科大學物理基礎教學任務的教師組織起來,組成了農科大學物理教學團隊,2011年獲“陜西省教學團隊”稱號,2016年獲批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我們團隊實施青年教師助教制度,每位新入職教師除完成學校規(guī)定的教學技能培訓任務外,第一年必須隨堂聽課一年。作為指導教師,我會安排其完成備課、小范圍試講、改進、團隊內部試講、面對學生上習題課等環(huán)節(jié),其他教師都要對其講課做出點評。這樣的初期嚴格要求既利于端正他們的教學態(tài)度,重視教學工作,養(yǎng)成良好的教學風范。也利于教學技能的提升。因此,團隊的整體教學效果得到師生的公認。在學校舉行的12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本團隊教師獲一等獎2人,二等獎3人。
現(xiàn)行大學教學特別是基礎課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其短板是不重視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自主學習、自我拓展和能力的培養(yǎng)(如表達與溝通能力、質疑與探索能力等)。為此,我組織學歷層次高、思想活躍、在生物物理學科研究方面有特色的幾位青年教師一起,在我校創(chuàng)新實驗學院開展以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為主的農科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在課堂教學形式上,由講授式轉變?yōu)檠芯渴剑尳處熡?ldquo;演員”轉變?yōu)?ldquo;導演”“觀察員”;教學團隊集體參與授課,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學風格互補;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群策群力補充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性,把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外、網(wǎng)上、群(圈)里,經(jīng)過內容不斷的完善,現(xiàn)在網(wǎng)絡運行正常,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學研究協(xié)同攻關,集思廣益,確保教學改革過程順利進行等。
在教育部質量工程開始實施后,我積極投入精品課程的建設工作,組織本團隊教師規(guī)劃建設方案,謀劃建設大學物理精品課程,農科《大學物理》作為我校首批精品課程于2007年獲批陜西省級精品課程。我?guī)ьI團隊主編的《大學物理》(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4.8),系統(tǒng)改革了農科物理學課程的內容體系,得到國內農林院校同行的認同,被17所高校使用。2007年獲得陜西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
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和對高等教育教學理念的深入理解,我對教學內容一直在不斷完善。2008年,我?guī)ьI團隊主編、多校參與的《大學物理學》和《大學物理實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兩本教材同時獲得“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我主持完成的教育部大學物理教指委專項教改項目“農林院校物理課程教學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2015-2017)獲得了專家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