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青果巷
作者:今日大學生網(wǎng) 來源:今日大學生網(wǎng)
在常州生活多年,自2019年青果巷修復以來,有關青果巷的傳說不時傳入耳內,但我從未想過身臨其境地去探索一番,因為我認為無論怎樣修復,都不能再現(xiàn)當年的盛況,也只能是“繁化落盡,故人離去”景象,與現(xiàn)代繁榮必定格格不入。如果我想知道青果巷的歷史完全可以上網(wǎng)查詢,沒有必要浪費這個時間。
辛丑年夏初,我有了以“梅廬”為背景拍一個電視短片的想法,根據(jù)我對短片要求的空靈而復古風格,朋友給我介紹了住在青果巷唐氏八大堂之一的汪氏后人做短片拍攝的藝術設計師。
我第一次和他見面時,他就迫不及待和我聊起青果巷的由來:
青果巷,舊稱“千果巷”,常州古老街巷之一,其歷史痕跡可追溯到宋朝,建成于明萬歷年間(1581年),曾是簪纓世家聚居地,鼎盛時期,書香盈巷,墨跡漂河,先后從這里走出近百名科舉才俊和一大批近現(xiàn)代名人,遍及政治、文學、藝術、教育、實業(yè)、科學等眾多領域,被贊譽為江南第一巷。
現(xiàn)在保留的建筑以明、清、民國時期的建筑為主,分布有名宅故居、祠廟殿宇、橋坊碑石、林泉軒榭,古井碼頭、戲樓劇場、學堂校舍,是常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活化石”。尤其是至今還保存完好的唐氏八大堂之一的貞和堂,內有常州目前最大的明代紗帽廳——楠木廳,抬梁式架構、柱梁為大型月梁,木構部分全部用楠木、紫檀精雕細作。東南墻嵌有明代禮部尚書孫慎所撰《保和堂》記石刻。
現(xiàn)保留的青果巷呈現(xiàn)“河襟南北,街貫東西”的街巷形制和“古巷通幽,人家枕河”的江南神韻。
從現(xiàn)有的歷史資料記載來看,唐氏家族幾乎是青果巷最早的居住者,在明嘉靖年間由唐荊川將其建造成包括貞和堂、筠星堂、禮和堂、松健堂、八桂堂、易書堂、四并堂、復始堂在內的“唐氏八大堂”,并將唐氏家族推向輝煌的巔峰(現(xiàn)八大堂僅存貞和堂、筠星堂、禮和堂、松健堂、八桂堂等五大堂)。唐氏八大堂系青果巷精華所在,歷史上有“劉半城,莊一家,青果巷唐家半條街”的說法,直至民國初年仍有唐氏后人居住在此。
說到青果巷不得不說唐荊川這位歷史傳奇人物,他已經(jīng)成為青果巷歷史不可分割的部分,是青果巷歷史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唐荊川原名唐順之,是明嘉靖年間著名的儒學大師、軍事家、數(shù)學家、文學家(明中葉重要的散文家,與王慎中、茅坤、歸石光等同為明代重要文學流派——唐宋派代表,文學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散文美學標準就是由他首次提出來)和抗倭英雄,唐荊川是一個千古奇才,文韜武略無不讓人折服,經(jīng)史子集、天文地理、易經(jīng)八卦、奇門遁甲無一不通。作有《荊川集》、《勾股容方圓論》等著作。后人把王慎中、唐荊川、歸石光三人與宋謙、王守仁、方孝孺共稱為“明六大家”,同時唐荊川也是明代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
朝代的更替以及時代的變遷,“唐氏八大堂”或被摧毀,或轉賣為別姓所有。
易書堂早年被分給荊川弟正之,后其曾孫君名將其賣給了汪家老婦,直到1937年仍由汪氏后人分。ㄟ@就是那個藝術設計師夸耀的地方),1994年常州城市改造時被拆除。
清初,由于唐荊川的玄孫唐宇昭、唐宇量對抗剃發(fā)令,藏匿家中地下室被查出,致使貞和堂、八桂堂、筠星堂、四并堂、松健堂等被沒收充公,后由清最高統(tǒng)治者轉賣給屬地官員。
貞和堂在清康熙年間歸進士莊凱所有,后多次易主,乾隆十年狀元錢維城及其弟錢維購得貞和堂后半部分住宅(含半園),直到1937年仍未錢氏后人分。磺鞍氩糠肿≌,晚清時歸實業(yè)家張贊寰所有,1937年時產(chǎn)權歸張志讓所有,系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張?zhí)自?jīng)生活過的地方。
八桂堂于清代毀后,由瞿秋白的叔祖、湖北布政使瞿賡莆再建,革命先烈瞿秋白誕生于八桂堂的天香樓二樓西室,民國37年由民族工商業(yè)家劉國鈞購得,現(xiàn)仍歸劉氏所有,平時由劉家的一位老管事看管,劉氏后人回常州總要到青果巷走走看看,找尋那一縷悠遠綿長的鄉(xiāng)愁。
筠星堂清宣統(tǒng)時期戶主為湯姓,1937年歸汪氏所有,教育家、民國輔華中學(常州第三中學)創(chuàng)辦人汪紹先曾在此居住。
松健堂,明代書畫家唐世英宅第,廳堂為明代建筑,其余為清代改建,清代江蘇江防統(tǒng)領惲祖祁及其子惲毓昌曾在此居住。
禮和堂,系唐荊川的曾叔祖、明代畫家唐世寧的宅第,晚清時期為周氏購得,著名的語言學家、經(jīng)濟學家、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創(chuàng)制人之一周有光先生在此出生。修復后成為周有光圖書館,在其庭院有一座由《中國剪報》捐建的周有光夫婦銅像,其無聲地訴述著周有光與民國名媛“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允和數(shù)十年相濡以沫、舉案齊眉的愛情故事。
青果巷其他歷史遺存,同樣也向世人展示著它曾經(jīng)的輝煌:
趙元任(民國第一通才,他不僅精通數(shù)學、物理、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在音樂方面也頗有造詣,作有《賣布謠》《勞動歌》《教我如何不想他》等40余首歌曲,大型合唱曲《海韻》及鋼琴曲《和平進行曲》等;在語言方面有“中國語言之父”之稱,他不僅會說33種方言,還精通7國外語,1945年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代表團代表、美國語言學會會長,論著有《國音新詩韻》《國語問題等》)故居就是其中之一,由清中期史學家及文學家趙翼之曾孫趙曾向建于清咸豐年間,趙宅占地4.43畝,坐北朝南,有平房及回字樓房數(shù)進,后有花園,現(xiàn)存平房二進、二層回字樓二進,為清式硬山墻磚木結構。趙曾向清代翰林編修、金華知府,趙元任為其曾孫,出生于天津,9歲時隨父母回到常州青果巷,并在此度過十年。
呂宅建于民國中期的1933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坐北朝南,青磚黛瓦,現(xiàn)雖有些破舊,依然難掩其曾經(jīng)的氣宇軒昂。1947年曾作為解放軍南下時臨時指揮部。
呂宅的主人叫呂青山,發(fā)家后再家鄉(xiāng)運河邊蓋了這座四合院,這座四合院蓋好后,呂青山及其家人只住了兩年多,盧溝橋事變后,他們就逃到了農(nóng)村老家,后來又輾轉去了天津,日本投降后,其叔伯子侄呂克景一家曾在呂宅住了兩年,F(xiàn)為趙元任藝術中心及史良(中國當代法學家、政治家、女權運動先驅、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司法部部長、上海抗日救亡運動七君子之一)故居。
還有被戰(zhàn)爭的摧毀會員坊(位于貞和堂南側,系嘉獎明代嘉靖八年唐荊川進京會試中會元,殿試得傳臚所立,現(xiàn)存南石柱1根,為黃色麻石質)遺跡及進士坊遺跡(明嘉靖二十年為表彰董紹、董士弘父子兩代進士而建,現(xiàn)僅存南石柱1根)、陽湖縣城城隍廟戲樓(位于青果巷東段,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當年全國有名的戲班常在此演出,戲樓為歇山頂,二層木結構,下層由石柱支撐,內外三面均有木雕,臺口呈“凸”字形,柱頭梁架有斗拱承托,布置華麗)等無不泛著歷史的光影。
站在青果巷文化街區(qū),仿佛可以看到一代代江南名士飄然走來,他們是唐世寧、唐荊川、唐宇昭、趙翼、趙元任、周有光、瞿秋白、張?zhí)住⑹妨、汪贊綸、劉國筠、張贊寰、呂青山......
俱往矣,他們都將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我終于明白,不管個人如何強大,如果沒有強大祖國的支撐,個人在歷史舞臺上的表演,無論多么精彩絕倫,也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今天我們的祖國強大的了,我們有能力向世人展示我們的燦爛文化,也可以讓新時代的優(yōu)秀兒女盡情地表現(xiàn)自己。
責任編輯:周云 發(fā)布日期:2023-02-09 關注:
詩詞歌賦推薦
- 我所知道的青果巷
- 在常州生活多年,自2019年青果巷修復以來,有關青果巷的傳說不時傳入耳內,但我從未想過身臨其境地去探索一番,因為我認為無論怎樣修復
- 詩詞歌賦 02-09
- 梧桐
- 悠閑徜徉于兩側栽種梧桐富有浪漫氣息的林蔭大道,便會自然而然想起千古名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 詩詞歌賦 02-09
- 華花郎,飛呀飛
- 認識“華花郎”是在我的母!獦蝾^鎮(zhèn)實驗小學四年級那年的元旦會演。新校舍剛落成,寬敞的禮堂里一個大大的舞臺,背景布上畫著藍天、
- 詩詞歌賦 02-09
- 自然經(jīng)濟學
- 讀過政治經(jīng)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以下概念: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我們知道,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屬性,使用價值指商品能滿足人
- 詩詞歌賦 02-08
- 夏日鄉(xiāng)愁
- 每次路過它總有說不清的憧憬與眷戀。光陰為筆、書成年華?傄怖@不過年少時那近似回憶的鄉(xiāng)愁。
- 詩詞歌賦 02-08
- 似曾相識燕歸來
- 春末夏初,周莊古鎮(zhèn)綠意盎然,游人如織,隨風飄散的柳絮給井字形狀的河面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縱橫交錯河道上游船在徐徐蕩漾與臨河明
- 詩詞歌賦 02-08
- 美哉濟南
- 從泉畔飄香的一絲風里,我尋找濟南的輕柔;從辛棄疾豪放的辭章里,我尋找濟南的剛烈;從漱玉泉畔清澈的泉水中,我尋找濟南勝似江南的婉
- 詩詞歌賦 02-08
- 感恩土地
- 每到耕種時節(jié),滿懷期冀的土地,在犁鏵的刻刀下,釋放出它蘊藏已久的激情,一排排泥土的巨浪,翻騰、飛躍,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
- 詩詞歌賦 02-08
- 雨后的蛙聲
- 連續(xù)幾天的雨,似乎催熟著一個季節(jié)。是江南梅雨來了嗎?屈指一算,尚有一段時間的距離。
- 詩詞歌賦 02-08
- 老屋散記
- 鄉(xiāng)下大伯打來電話,說村子要搬遷,我們家那個老屋也要拆了。說這些時我聽出了大伯心里的不舍,這個一輩子沒離開過村子的農(nóng)村老漢
- 詩詞歌賦 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