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來加強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實踐主題介紹
本次活動是為期四天的堯頭窯歷史文化暨瓷器藝術調研活動,主要圍繞澄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堯頭窯黑釉瓷歷史文化進行相關調研,此次活動的實踐小組為西安理工大學“嘿喲黑釉”社會實踐設計小隊,小隊由藝術與設計學院視覺傳達系20級八名同學組成,學院團委書記馬歡老師和視覺傳達系副教授俞瑾華老師指導并帶隊,澄城縣堯頭窯文化旅游生態(tài)園區(qū)管理委員會權艷軍老師接待開展。
我們希望通過本次短期實踐活動,能夠發(fā)揮西安理工大學視覺傳達系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在對當?shù)氐钠放莆幕拈_發(fā)設計和傳播上作出努力,讓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堯頭窯黑釉瓷被更多人看見,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堯頭窯當?shù)貋韰⒂^學習,使得堯頭窯燒制技藝能夠發(fā)展傳承下去。
千年窯火 生生不息
(上圖為與陜西鴻運來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合影)
通過跟隨景區(qū)講解員以及對堯頭窯非遺傳承人的采訪,小隊了解到了堯頭窯歷史發(fā)展及現(xiàn)存遺址相關知識內容,還有制瓷流程及一些簡單的燒窯技術,并且延伸講述了堯頭窯相關的⼀些故事傳說,也為接下來的設計工作提供了創(chuàng)作背景和靈感來源。
(上圖為與劉忠陽師傅的合影)(上圖為周紅志和他的作坊)
實踐隊隨后到劉忠陽和周紅志兩位非遺傳承人的舊窯遺址進行實地調研采訪學習,更加深刻認真的學習了堯頭窯陶瓷的燒制技藝,并且通過采訪分析了堯頭窯黑釉瓷目前面臨的問題。景區(qū)的人說,正是因為有著像劉師傅、周師傅這樣的手藝人一直的堅守,才有了堯頭窯現(xiàn)如今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劉忠陽的妻子周引弟同樣也出身于陶瓷世家,和劉忠陽成家后,兩⼈一起經營著自己的小作坊,依靠這項手藝經營生活。據(jù)周女士介紹,澄城堯頭陶瓷共碗窯、黑窯、翁窯和砂窯四個 窯系,劉忠陽就掌握了其中三個,而且,工藝嫻熟且細致,名聲遠揚。
在與劉師傅的采訪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劉師傅這些年來⼀直在⼴收學徒,并且⽆償教學,這些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劉師傅此舉也是為了這⻔⼿藝能夠有⼈傳承下去,保護⾮物質⽂化遺產不被流失。劉師傅說到:“藝多不壓⼈,技多不壓身”,年輕時⼀定要會⼀⻔⼿藝,只要能學到⼀⻔技術對以后⼈⽣定會有幫助,劉師傅說⾃⼰電腦不會⽤,⼿機不會玩,只會做罐罐,但是單憑這⼀⻔⼿藝,就帶給他了⽆限的樂趣。劉師傅是堯頭窯現(xiàn)在唯⼀的⼀名省級⾮遺傳承⼈,他身上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使我們每個⼈都為之動容。
周師傅說到:“⼉⼦跟著學了兩年,政府也補助了⼀些,但是這項⼯作太枯燥⽆味了,孩⼦們耐不住,更是留不住年輕⼈。”關于手藝流失情況,周師傅也說了,這些都是臟活累活,真正想要學到功夫,要悟性,其中的技巧太多了:關于瓷器的器形,也需要創(chuàng)新,要趕上社會步伐。
據(jù)周師傅講,從拉坯燒制到裝窯都是他⾃⼰把關,但純手工制作人工成本極高,既耗時又耗力。隨著年紀和時間的增⻓,以前⼀天能燒100多個,現(xiàn)在⼀天只能燒50來個。“自己拉胚過程中看到不完美就廢掉,自己看著都不滿意顧客更不滿意 ”從周師傅的話中也不難看出他對燒瓷成品質量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
走近大師 感受溫度
在采訪的最后,實踐隊每個成員都體驗了拉坯這⼀環(huán)節(jié),看似很好塑造的泥,只有親自實踐后才明白并不是那么簡單,而是需要真功夫真本領的,劉師傅也親切的指導了同學們怎樣操作,并親手制作了⼀個“將軍碗”以便學習臨摹,⽓氛融洽歡樂。
跨越歷史文化時空 感受澄城文博魅力
(上圖為與澄城縣博物館王館長合影)
實踐隊成員們在講解員的引領下,先后參觀了古徵紀事廳、發(fā)現(xiàn)堯頭窯主題展廳、民俗工藝廳、傳統(tǒng)工藝主題展和室外拴馬樁展區(qū)。參觀過程中,同學們深切感受到,每一件文物展品都承載著一段塵封久遠的滄桑歲月,積淀著厚重的歷史民俗文化。最令他們驚嘆的,就是那些古芮國青銅器,鼎、甗、簋、鬲、車馬器、編鐘等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在展柜中依然綻放出古老神秘的色彩,展現(xiàn)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小隊成員有話說
通過與劉師傅、周師傅的交談后,我們明白了堯頭窯黑釉瓷的特點,劉老師向我們講述了他在做瓷器上的經驗以及他在做瓷器時的態(tài)度讓我有所感悟,作為一個設計師需要考慮方方面面、需要了解所設計的東西的實際用途,創(chuàng)作前期要多調研多看資料,只有讓人達到共鳴、得到觀者認可的作品才是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還讓我明白作品是對作者來說是有自己的想法,是有精神文化意義的。民間藝術可以說是屬于生產者的藝術,是人民智慧的展現(xiàn),同時,也呈現(xiàn)了他們具有的審美和藝術素養(yǎng)。其次就是對于非遺文化傳承的保護,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大家一起在這個充滿瓷器的古鎮(zhèn)里學習調研,不知不覺中,讓我們心中都充滿了對堯頭窯的熱愛,掀起了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利用自己所學所感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使之更實用、更貼近生活;要挖掘其優(yōu)秀,汲取其精華;應該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提高人文素養(yǎng),提高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自覺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國家民族爭光,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